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12-27 11:15:14
大众网
|
|
|
|
今年,青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四个工作重点之一,先后多次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了青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保把青州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
中共青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近几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潍坊市“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今年,青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四个工作重点之一,先后多次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了青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保把青州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根据中央、省和潍坊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青州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深入开展“经济发展好,富裕生活好,文明村风好,村容村貌好,民主和谐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村”创建为总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抓好九大工程,探索五种模式,选派千名机关干部下乡驻村指导,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镇(街办)、村、农民四级联动,整体推进,努力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目标,即创建“五好村”。四个原则,即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农民主体、尊重群众意愿;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九大工程,即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发展、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文明新村塑造工程;五种模式,即特色农业带动型,二、三产业主导型,土地整理开发型,生态家园效益型,文化旅游促进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把握上必须坚持做到,既要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要积极推进又量力而行;既要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扎实、健康进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青州市高度重视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结合产业结构布局,充分挖掘产业和行业优势,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模式和路子。青州市的畜牧养殖有基础有规模,上半年重点抓好了3个以上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工作。同时,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列为年终对各镇、街道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绩突出的镇、街道给予表彰奖励。从今年开始,青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资金,对当年度通过验收的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奖励补助。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今年,青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城区东扩和构建“两城三片六大基地”的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青州市在劳动力培训及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和拓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引导农民在就业上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居住上向城镇社区集中。加快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炼建材、现代物流、旅游居住和花卉苗木六大基地建设,拉长产业链,使之成为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范围。加快物流中心的立项和招商引资工作,尽快形成规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依托青州市作为全国对外劳务输出基地县这一载体,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农民城的规划建设,确保5年内吸纳10万农民到城区居住,每年转移劳动力 1万人以上。加快土地流转,在保护土地流转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取转让、转包、置换、抵押、入股、反租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三)积极推进新型村镇规划建设。一是精心编制新型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统筹城乡规划,以城市建设拉动农村建设,以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建设。用1—2年的时间完成全市所有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在先期试点和摸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合并工作。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坚持一户一宅,对农村村民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地的,由村民委员会将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彻底解决“空壳村”现象。二是积极推行村庄功能分区,生活居住区与禽畜养殖区分开,预防禽流感等疾病发生。在建设工作中,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量力而行,杜绝大拆大建、加重农民负担。 (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少、变化快,也是当前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青州市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集中开展“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清理市镇主干道两侧的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户外经营、户外广告以及“三大堆”现象,积极探索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管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平原重点抓好主干道两侧和村庄、庭院的绿化,山区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进一步加大山区、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弥河河道及两侧滥采滥挖沙石行为,坚决清理山区无证无序开采石料、矿山行为,加大矿山植被复植力度,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青州市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扶持力度,力争5年内全市有2家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行列,8家进入省级重点行列,40家进入潍坊市重点行列。二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龙头企业,壮大瓜菜、畜牧、果品、花卉、优质小麦等支柱产业规模。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三是突出抓好花卉苗木生产。青州市的花卉苗木产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亩,成为江北最大的花卉基地。高度重视本届花博会筹备工作,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按照工作方案的分工和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确保本届花卉博览交易会圆满成功。 (六)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青州市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当前重点是完成和提升村村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客车“六通”水平,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七)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公共事业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两免一补”步伐,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青州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以来,2005年已有61.38万农民参加,参合率达到90.19%。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政策积极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试点工作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滚动筹资的新路子,让农民一次交款连续受益,今年参合率力争达到95%以上。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市镇文化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不良债务。通过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建立清产核资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台帐,积极化解不良债务,示范村的不良债务要全部化解,创建村的不良债务化解率要达到80%以上,整治村的不良债务化解率要达到50%以上。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村组织收费的监管,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八)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现代文明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倡树文明新风、提高文明程度,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一是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把“八荣八耻”的观念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二是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按照“六化”、“六通”、“两改”标准,年内每个镇要抓好两个以上样板文明生态村,带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三是深化完善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程序,凡是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都要公开,凡是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都要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大普法宣传和诚信教育力度。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培养农民群众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法守法、懂法用法,既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也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遵守村规民约,阻止、举报生产、贩卖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维护青州良好的声誉。五是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建立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
|
编辑:
杜福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