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年轻导演贾樟柯日前正在重庆奉节县赶拍他的新片《静物》,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他——
导演和观众一样
在《世界》放映之前,贾樟柯的电影被称为“地下电影”,他本人被称为“地下导演”,因为他的影片从没有公映过。
贾樟柯对此表示遗憾:“一部电影跟观众见面会经过非常多的流通环节,很多观众看不到或者不愿意去影院,问题不一定都出在影片身上,可能电影流通中的某个环节已经把观众遮蔽掉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流通环节很不顺畅,有时会直接葬送掉一部影片。”
他解释说:“我觉得导演和观众一样,都处于一种生活中,所面对的现实都差不多,作为导演,你其实不知道观众在想什么,但如果你能很诚实地把自己生活的感受拍出来的话,相信观众会认可它是一种普遍性的感受,这也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所以导演没必要非得高于生活,或凌驾于社会之上,我觉得不应该把这个位置颠倒了。”
电影正缺失对生命的感动
贾樟柯说最近一直在回顾一些大导演的作品,感觉整个亚洲导演好像正在失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里的力量和血气。
他难以掩饰对那个时代的激动。“亚洲很多国家当时都处于急剧变化时期,跟今天中国面临的情况一样,但那时的电影人却能以人为本,关心每个个体生理性的感觉。”因为在他看来,电影最珍贵的是记录普通人在一个时代变迁中最真实的感受。而现在的电影人恰恰对生命的感动越来越少了,基本上只关心社会关系中的人,很少涉及人本身的生存困境。其实,不管环境怎样残酷,生命本身的美丽都遮蔽不住。
他焦灼地表示:“如果电影把人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问题都抽离掉了,这样的电影与卡通片有什么区别?反过来我们看韩国或日本的电影,它们即便商业片都包涵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这个越来越容易交流的时代,贾樟柯希望所有的电影人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和对电影方法的执著寻找。他把这种感受做了一个形容的比喻:“就好像打了一拳,很痛,而不是想像中的痛。”
《静物》拍摄跟天气跑
贾樟柯说自己现在北京、重庆两地跑,在北京忙活《刺青时代》的剧本,同时在重庆奉节县拍摄纪录片《静物》。“《静物》是我特别钟爱、想了很多年的一个题材。我们身边有很多沉默的人,他们不是哑巴,但都不爱说话,有的是对语言丧失了信任,有的是孤独惯了,他们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像。影片表现的就是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身边的静物。”
之所以选择奉节县作为拍摄地,贾樟柯表示非常喜欢这个地区的魅力。“处于长江边上,群山之中,那里的人特别有生命力,色彩很特别,视觉上有江河、山城、轮船,跟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同”。
贾樟柯透露《静物》的拍摄进度比较顺利,目前已完成了三分之二题材,明年春天会拍摄完毕,最晚明年下半年与观众见面。他笑称最艰难的事情是整个制片计划必须跟着天气跑。因为重庆奉节县的气候跟北方完全不一样,一下雨就连续下十来天,眼瞅着太阳出来了,想拍有太阳的戏时,突然又阴转多雨了,总之是阴晴不定,瞬息万变,必须迁就“老天爷”。
《静物》是贾樟柯恢复导演身份的第二部作品,他自信地表示:“制作环境虽有所调整,但是电影不会有任何调整,也没有任何妥协影响影片的完美。因为我拍电影的底线是自己最基本的想法不被扭曲,不违背看到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