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巴金传》作者徐开垒、91岁的上海作协前主席徐中玉,都是与巴金共事50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是与巴金关系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看法:巴金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深刻反省的思想家,巴金的逝世,标志着文学的五四时代已经结束,但作为思想者巴金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直到1999年他不能再开口说话之前,他一直坚持讲真话
记者:大家提到巴金先生的作品时,比较多地提到《随想录》,这本著作对于文学巨匠巴金来说有多大价值?
徐开垒:《随想录》证明巴老不仅是一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思想家,而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讲真话”。《随想录》中提到“讲真话”的篇章非常多,到最后阶段,他写了《最后的话》,发表后又写了《讲真话》,他认为即使到了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按当时实际社会情况看,“文革”还是有可能随时发生,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走出这个阴影。透过许多具体事件,巴金坚定了对“讲真话”的执著,对真与假的认识,他晚年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思考。可以说巴金坚持讲真话一直到他1999年因病无法再开口说话、表达思想。
文学的巴金时代已经结束,思想的巴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记者:现在提到巴老逝世的时候,不少评论说是五四时代的结束,这句话是否准确?应该怎样理解?
徐中玉:说是五四时代的结束,主要是从文学作品上来说的,虽然巴老在文学史上可以和鲁迅他们齐名,但是你想想1919年的时候巴金才多大,他在年龄上无法称作五四的一代,可是他的文学作品,在反封建、反压迫的内容与意义上讲,是与五四一代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老的去世,是五四文学一代作家的终结。
但说巴金的时代结束了,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文学的巴金时代已经结束,思想的巴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巴老晚年提出的“讲真话”,这是对这个时代思想的一个伟大贡献。
徐开垒:我认为,作为思想者的巴金还“活着”。我觉得巴老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思想一直在发展,从写“家庭三部曲”的时候,到上世纪40年代,再到“文革”前和“文革”后,没有停滞不前。一个人的思想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前进,这个人才是真正“活着”。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入《怀念萧珊》,主要在于它的思想价值
记者:我知道徐中玉老先生编了20多年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最新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我看到了巴老的一篇作品《怀念萧珊》,请问增选这篇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徐中玉:从文学方面讲,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但增选这篇文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怀念萧珊》的思想价值。
徐开垒:“文革”中巴金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惨痛,他的性格比较软弱,表面上可能没有大的流血冲突,但内心的痛苦并不亚于别人,《怀念萧珊》是这种痛苦的真实体现。巴金“文革”后提“讲真话”也是有一个逐步的过程的,是不断反思、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越来越看得透彻、想得透彻。即使在“文革”中,他自己的认识也是有一个思想过程的,这在他的《随想录》中都有记录,《怀念萧珊》真实记录了这种变化。
本报记者倪自放(上海10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