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纪念日,作为本报和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主办的“纪念电影百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主题为“电影人话百年电影”的电影沙龙28日在济南举办。来自我省电影制作、发行、表演、评论各方面的人士,一起畅谈山东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可以说一日千里 老电影人孙国金建国前就开始从事与电影有关的工作,1958年参与了山东电影制片厂的组建,用老人的话说,“不要说中国电影百年,就是从山东电影建国后50年来的发展看,也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孙国金回忆说:“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拍电影的时候,是用手摇的摄影机,我们拍出来的画面也很好看;后来用莫斯科牌的摄像机,这种摄像机非常沉,要两个人抬,还要用三个电瓶提供能源,而现在电影摄像都进入数码时代了。” 电影日新月异的发展还体现在影院的变化上,山东新世纪影院经理刘芝保是一名从事了18年电影放映工作的电影人,他说:“以前在人们的眼中,电影院就是那种冬天冷、夏天热的大厅,现在一些豪华电影厅的出现,让一些10年没看过电影的人重新走进了电影院。” 在《大决战》中成功扮演粟裕的著名演员谢伟才,则从一个普通电影观众的角度,认为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有电影的烙印。谢伟才很小就参军了,13岁就上了朝鲜战场,这期间看的一部电影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时我在朝鲜看了一部缅甸电影,电影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讲卫生是一个人的美德’,这句话对当时只有13岁、平时很邋遢的我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 要转变创作理念 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山东电影在这期间有高潮也有低谷,老电影人孙国金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不仅是城市,电影放映队在农村都很受欢迎,走到哪里,都有成群结队的群众跟着。”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的秘书长胡世芳有一个统计:1980年是山东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当年山东全省观影人次是23亿,全省票房收入七八千万,现在都比不了,那时候人们对电影放映员非常崇拜。而现在,确实有电影离观众远了、电视离观众近了的趋势。 总结山东电影的发展,山东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沈武钢认为,山东电影应该更时尚,“电影发展处于低潮有很多原因,如果从我们创作者自身说,我感觉山东电影创作忧患意识不缺,但缺乏一点时尚气息,山东电影人要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首先要转变创作理念。” 而山东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于海丰则认为,电影的高潮与低谷,不能单纯地计算影院里的票房收入,而应该从“大电影”的角度来考察。“传统的观念认为看电影就是到影院看,但是现在电视上有电影频道,电影还以VCD、DVD等形式进入观众的生活,甚至网站上现在都可以看比较新的电影,‘大电影’应该包括通过各种途径看的电影。”于海丰认为,虽然看电影频道、上网看电影的人没有去影院,但他们没有离开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发展了100年,仍然是在蓬勃向上发展的。本报记者倪自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