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5年出品《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个世纪的声光奇景,一个世纪的坎坷历程,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本身就宛如一部大片,让我们为之倾倒。
片头
光荣与梦想的初诞
也许青年时代曾经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会成为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中国电影之父”——就在100年前的那个秋天,也就是1905年的秋天,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资拍摄电影的人。
100年前,正是任景丰这个东北小伙,掏钱干了一件令当时“怕摄像镜头摄去灵魂”的、有些蒙昧的中国人吃惊的事:他购买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利用他在北京开设的丰泰照相馆,由自己策划,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共三本。
谭鑫培因此成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大腕”,刘仲伦成为任景丰第一个电影摄影师,任景丰则成为中国电影的“开山始祖”。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盛况空前。
就是凭着这中国电影婴儿的初始一步,才开始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全景长镜头
鸟瞰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
开篇艰难孕育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4年中,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
伴随幼年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
中篇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这一阶段成为中国电影的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断层期无声空白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几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走向成熟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片尾
此后,是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中国电影的历史在我们每一个读者、观众面前再也不是什么不可知道的秘密,且变得渐渐清晰起来。说起来,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数家珍。
总之,在不知不觉的前行移动中,我们蓦然回首,总会发现,今天总会与过去的某个日子、某件事联系在一起。它们串起了整个历史,在述说的过程中感动了我们。
特写
1905
1905年的《定军山》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投射,它给了中国电影一个还算体面的开始。
1918
徘徊在教育与工业之间的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
1921
1921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出现了三部值得纪念的电影《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
1935
3月8日,著名女星阮玲玉留下遗书,服安眠药自尽,时年25岁。
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电影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
1956
1956年底,电影界掀起了体制改革的浪潮,从而使新中国电影初步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和管理体制。
1984
以《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喋血黑谷》等影片为代表,“第五代导演”在影坛崭露头角。
1987
这是全面改革时期的开始,新时期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索电影的热潮到第五代电影人的出现达到了它的顶点。《红高粱》的问世,标志着这一代电影人在创作方向上的分解。
1990
国际影评联正式接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为团体会员。
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连续在1991年和199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大奖。
1994
中影公司采取与外商拆账分成方式进口的10部大片中的第一部《亡命天涯》在上海上映。
1998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成立是对旧有电影产业结构的一大改革。
2001
这一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大放异彩,一举摘获四项大奖。
2002
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
2003
4月1日,香港演员张国荣于港岛跳楼身亡。同年,柯受良,梅艳芳等人亦纷纷离世。
2004
万人签名力挺《可可西里》参选奥斯卡。
2005
中国电影迎来了它的一百岁生日。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