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虚假与真实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对所有者、经营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个国际性通弊。我国会计工作中无疑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 一是会计规范的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制度的执行、监管、与惩罚对象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大。企业很容易利用法律、制度、准则的漏洞进行会计操纵。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当局的意图,在短期行为的驱动下违背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失真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二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大内在动力。目前假账真算,假账假算的事例已不罕见。有些企业的领导和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在成本上做文章,该提费用不提,该摊费用不摊,最终造成成本计量数据失真。有的盈利企业乱列乱支,设立小金库,非法获取巨额收益。经营情况较差的企业则隐瞒收入,以达到多分多留的目的。还有的企业明明盈利,却在账面上人为的制造亏损,将应当在本年度计入的收入挂在账上,转到下年结收。三是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我国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而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四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的计量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方法。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预计残值、折旧率的确定,以及一些共同费用的分摊,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分配和成本结转等这些只能是近似值。而这恰恰给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伪造或变造会计资料,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编造虚假交易事项,蓄意使用不正当的会计政策等。五是会计人员素质差。会计造假事件从造假念头的产生、执行、到假象的出现,中间经过策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作为会计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者,没有会计人员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表现为,会计人员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虚列成本,虚增利润等。
二、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会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诚信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及监督管理体系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标本之策。 一是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审计中介市场,加大对虚假会计信息惩罚力度,形成良好的信息环境。进一步明确监管与惩罚对象,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恶意造假者必须从立法、执法多方面对造假者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所得到的收益。二是加快和继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更新与修正传统的会计假设,改进计量手段,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非财务信息和关联方交易。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三是建立以强化公司内部管理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增加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指标。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短期行为,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四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介体系,改变以往只重视考察结果不重视形成程序和过程的做法。重视会计核算产生过程的细致性和规范性,引导人们从过程上严格控制,从源头上杜绝会计造假行为。五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中国现代会计创始人潘序伦先生把信用看作会计工作的生命。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会计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惩罚。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