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永生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金融对支持新农村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当今广大农民群众比较关注的焦点。笔者就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存在的难点及建议进行浅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需求。目前,从金融服务品种看,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代客理财、代收代付、咨询顾问、快捷结算、票据融资等业务发展缓慢,有些业务近乎空白,已不能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从服务功能看,内部管理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力。农行所辖网点基本成为单纯的吸存窗口,支农功能弱化: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流失了农村资金;农村信用社担负着支农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包袱较重,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服务手段,与现代金融要求相距甚远,支农服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供需矛盾突出,金融服务“三农”后劲不足。面对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所需,农村信贷支持力度明显不足。调查显示,62%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满足率仅为53%。而同时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情况严重,加剧了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供需矛盾。 (三)服务创新缺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一是贷款期限与农村经济发展周期变化情况不相适应。信贷经营上难以突破“春放、秋收、冬不放”的传统模式,造成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融资困难。调查显示,近7成农民认为贷款期限太短。二是农民贷款需求大额化与信用社信贷小额化矛盾突出。48%的农民认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偏小,小额农贷只能满足购买一些生产资料和从事简单在生产的资金需求,不能满足新兴农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贷款需求。 (四)服务体系缺陷,非正规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据对农村企业及农民调查,35%依靠民间融资,融资占比达24%以上,主要通过高利贷等方式筹措。民间融资成本高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利率为银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1—3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陷增强了农村经济主体及牧户对民间融资的依赖性,导致非正规金融市场发展异常活跃。 二、拓展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培育多元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构筑邮政资金反哺农村机制。可尝试协议存款、委托存款等做法,通过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或者自身开办小额质押贷款等方式服务和支持农村经济。二是明确农信社服务定位,强化服务“三农”宗旨。 (二)重构农村金融考核体系,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各行、社要建立负债、资产、效益全面考核的指标体系,避免过分侧重负债业务考核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尤其应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建立面向三农的正向激励、自主评定、风险内控信贷考核机制.根据县域人口及经济总量等指标,确定最低贷款户数和新增存款资金反哺农村经济等比例,增强基层信贷积极性,又适当进行风险控制。 (三)构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创优农村服务金融环境。充分发挥人行诚信作用,深入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使之成为社会守信的基础工程。依托人行征信系统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和推行信用村镇建设评定,倡导守信风气。实现央行个人征信体系与小额担保信用机构资源共享,增强农村金融的信用保障。 (四)加强电子结算网络建设,扩充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村金融要适应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形势,加强会计核算帐务体系和支付结算手段建设、加快农村资金周转,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资金汇兑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利用网点多、信息比较灵敏、社会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掌握市场,减少失误,降低风险,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五)加大服务创新力度,积极拓展农村市场保险业务。政府应加大农村保险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宣传力度,可适当采用政府补贴形式,引导拓展农村保险业务,增强农业生产保障。保险机构要降低投保费用,进加险种,提高理赔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