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006-12-29 17:04:23
大众网
|
|
|
|
农业产业化是现今中国农村广大农民走上工业化道路必须首先迈过的一道门槛,只有当农村工业化达到了一定规模,农民增收富裕了,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才能在大中、城市安居乐业,才能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
湖南理工学院经管系03级国贸3班 徐俊达
我国是一个有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众多,因此,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核心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探索我国小规模的农户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相衔接的结果,也与国际上农业一体化经营的成功经验相吻合。 一、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下,分布极不平衡,有14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所规定的一亩警戒线,有466个县低于0.5亩的危险线。人均耕地面积超过一亩的地方大部分都集中在缺水的西北部,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美国的25%,澳大利亚的12.2%,加拿大的2.5%。水资源已经取代耕地成为农业生产最为稀缺的资源,每年因经济建设和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而减少的耕地达1000万亩,相当于江苏省的耕地面积,因此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矛盾高度紧张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人口却以每年1300万的速度增长,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农业剩余劳动力每年都会净增1000万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人均GDP要实现翻两翻的伟大目标,达到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水平,而我国农业的就业比重也下降到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10%的水平,那么就必须每年有180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这是一个庞大的数量,也是一个异常艰巨的工程,远远超过1980年的1200万人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均900万人的规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加入WTO以来出现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使得农业生产竞争态势白热化。由于我国大宗农产品的成本价格高于国际同类产品价格20—40%,竞争处于劣势,加之技术处理,环境要求,包装和卫生检疫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比较有优势的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不能转化成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从当前农村的经营情况看,缺少涉农企业,不能打造农业品牌,农户经营风险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种植业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致使土地不能流转,造成效率低下,形不成产业链,加入WTO后对我国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会产生较大冲击,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关税配额量变成实际的进口量,每户农民将减少200元收入,致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更加庞大,达到二千万以上人口。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就地就业优于异地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安置工作十分艰巨,任何单一政策都难以奏效,应该调动一切有力因素,走发展县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思路。 发展县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作用重大。中小企业到目前依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在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84年,首次出现“卖粮难”后,农民从当时的乡镇企业中获得的收入大幅增加,维持了农民收入的正常增长,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乡镇企业因其经营机制灵活,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一千二百多万,后因金融危机爆发,30%以上的乡镇企业倒闭,导致就业人口锐减,但近年随着县乡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正在逐步增加,“十五”期间全国共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1.2亿人,其中中小企业应占四到五成,长三角与珠三角近年出现招工难的问题也源于内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端产品将会大幅内迁,像山西省2006年第一季度共转移剩余劳动力380万人,其中240万人在本县乡就地转移,转移率达62%以上,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既保证了不掏空农业命脉,又防止了过度进入大中城市,造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和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 三、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石 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走工业化道路,用工业组织和工业生产方式来改造农业,以工业资本、技术和管理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降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比重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转化与加工业的比重,拉长农业产业链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这是中国“三农”问题在短期解决有成效并长期成功有希望的根本所在。 1、“十一五”规划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我国后工业化阶段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现实的经济基础来讲,我国完全有能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WTO所有成员国中对农业支持力度十分缺乏的国家,虽说各种明的挖农政策被废除了,可是暗的政策大量存在,仅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转出的资金每年多达一千多个亿,农民贷款比登天还难,按照WTO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国家应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补贴、农业保险、农业教育、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等领域,大力改善农业效益偏低的现状,以工哺农吸收大量社会剩余资金投资于农业,为农村工业化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 2、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新型农业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工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他们为农村工业化准备了初始条件,很多事实证明,没有以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化在中国注定不能有成功的把握。首先,从工业纵深推进角度来看,不少农民在城市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务工以后,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术,学会了管理,积累了资金,提高了素质,他们返乡自主创业,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安置了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多年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如今,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资金、技术、人才,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私营企业的篷渤发展,其次,从农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农业产品的加工不但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而且在分得一部分工商业利润的情况下,用于再投资,扩大效益,为打造农业品牌奠定了基础,也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吸收剩余劳动力举步为艰的情况下,实现农村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方向。 农业产业化是现今中国农村广大农民走上工业化道路必须首先迈过的一道门槛,只有当农村工业化达到了一定规模,农民增收富裕了,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才能在大中、城市安居乐业,才能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
|
编辑:
杜福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