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刊特稿 报协活动 报业论坛 报业光荣榜 报业信息 探讨与交流 报业印刷 他山之石 BIG5 GB 论坛

  构筑创新平台建设学习型报社


 
  ——菏泽日报社二次创业的实践和思考
2003-10-21 14:05:34 
 

  近几年来,晚报、都市报等生活类报纸异军突起,省级和中央级大报纷纷抢滩地市级城市,电视、互联网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更加咄咄逼人,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另一方面,地市党报则由于可读性差、改革滞后,在改革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加入WTO后世贸规则实施步伐的加快,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一点,已成为地市报界不争的事实。
  作为地市党报,如何应对严峻的形势?如何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成为地市报界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地市党报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穿旧鞋、走老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小打小敲、不痛不痒的所谓的“改革”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扬长避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建设学习型报社,才会取得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迎来地市党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菏泽日报社成立于1991年。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报社各项事业发展迅猛,作为欠发达地区地市报的代表,曾一度受到全国地市报界的关注,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为今后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报社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0年开始,各大报纷纷抢滩菏泽市场,分割本来就不大的发行和广告“蛋糕”,仅各类行行色色的记者站、工作站就达20多个;农村税费改革,村级报刊费用实行严格限额,报纸征订难度进一步加大等等。所有这些都给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迟滞着报社前进的步伐。
  在新的形势面前,报社相当一部分员工认识不足,思想盲目,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一是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盲目乐观,依旧陶醉在10年辉煌的晕眩之中,“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二是进取的动因消退,不愿冒险改革。参与报社创业的人才大多分享了创业的成果,分别担任了中层等领导职务,成为既得利益者,守业不思创业,更不想承担风险而改革,加大报社业务性质的限制,对外提拔交流的机会较少,社级领导岗位的职数有限,造成人才的出口受阻,也影响了报社的活力。三是看困难和问题多,看报业优势少,思想消极悲观,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糊涂认识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报社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和报社员工中的思想障碍,2001年,新一届报社党委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地市报目前的生存环境,较前几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已经来临,竞争的关键系于提高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本在于大力推进报社的改革和创新,在于引导员工更新观念,强化素质,加快建设学习型报社的步伐。基于上述分析,报社党委果断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并制定了以建设学习型报社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以改革创新寻求大突破,以大突破带动大发展,铸造报社“二次创业”的辉煌。
  为打破惰性,唤发激情,统一思想,报社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一场触及心灵的思想大讨论。一是将不利形势讲透,增强紧迫感。报社拿出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运用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大家看清整个地市报面临的严峻形势。面对入世,作为地市党报,如果因循守旧,不及早进行彻底地改革和创新,将很可能在这场竞争中陷入困境,甚至被淘汰出局。一些地市报社因种种原因,工资朝不保夕,甚至到了贷款发工资的惨状,使报社全体同志受到强烈地震撼,不少同志如梦方醒:原来自以为十分坚固的脚下的土地,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块随时消融的冰山,全社上下改革创新的紧迫感明显增强。二是将优势摆足,增强自信心。针对部分同志信心不足,惧怕竞争的心理,加强报社自身优势的教育。报社党委摆出五大优势,报社10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牢固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为下一步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报社形成了“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报社精神,成为今后报社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报社培养了一批办报和经营人才,为参与竞争提供了人才保证;菏泽日报根植于荷泽这块沃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完全可以利用“差异性”竞争战略,成为参与竞争的一张不可替代的品牌;报社十年来,形成了强大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为报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自身优势的分析,使一些同志从悲观中走出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三是加强惟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的思想教育。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立学习性组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新的潮流。报业的竞争最终是受众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富有生机活力的学习型报社,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创造二次创业的辉煌。
  通过深入扎实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有力地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增强了改革的紧迫感,增强了发展的自信心,为建立学习型报社,推动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选准创新突破口,全力推进学习型报社建设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建设学习型报社,关键是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近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办报和经营两大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顶天”战略,让党委、政府满意。
  在办报中,我们对采编人员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讲政治等方面的学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基本职能是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党报创新,首先要在“顶天”、在履行这一基本职能上下功夫,同时这也是提升党报品位和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为此,社党委和编委会每年都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部署,精心组织和策划,使这方面的报道,真正形成强势,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从而受到党委、政府的称赞和表扬。如党的十六大召开前,上级党委和党委宣传部门,要求各级党委报搞好迎接党的十六大宣传,为十六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认真研究,精心策划了“展示辉煌成就,迎接十六大召开”的大型系列报道,在一版头条位置开设专栏刊发,10篇报道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充分展示了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来5年间,菏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报道气势宏大、影响强烈,社会反响好,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报道受到省领导好评和市领导赞扬。当时的市委书记李明先要求将此连续报道集结成《坚实的足迹》一书出版,并将此书送北京赠出席十六大的山东全体代表。
  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是菏泽每年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大型经贸活动的重大活动,也是新闻宣传的重头戏。今年花会前,我们组织了强有力的报道阵容,除正常报道外,增出15个特刊、版面60多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容量地向在外来宾展示了菏泽,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报社也树立了自身的形象,增加广告收入200余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实施“立地”战略,努力实现“三个贴近”。
  “立地”就是面向基层,扎根群众。党委机关报不仅要服务好中心、服务好大局,还要努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在这方面,我们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调整报纸结构,增设新的栏目和选取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期盼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办报的新路。2002年初,我们从每周的八张报纸中拿出两张,创办了《农民之友》周刊和《金周刊》。《农民之友》是一张专为全市近800万农民服务的周刊。专为农村农民服务。一版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和农民沟通、为农民服务的栏目:如“专家坐诊”、“农业科技110”、“专家提醒”、“供您参考”、“市场警示”等。特别是“农业科技110”栏目,在农民群众中影响很大,农民在种植、养殖中有了难题,一个电话打到报社,编辑部人员就马上联系有关的专家,一同到现场为群众解决技术难题。《农民之友》创刊一年来,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金周刊》则专为城市市民提供商务和经济生活服务,在办报方针上实行“定位市民化、办报品牌化、发行会员化”,大胆干预生活,积极进行舆论监督,报纸可读性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开始以会员制的形式单独扩大发行。同时,在正报新闻自动开辟热线专栏,强化快速反映功能。热线电话全天开通,对群众关注的事情及时报道,为群众解难,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实施“眼球”战略,深化版面改革。
  我们通过学习研讨认为,过去报纸版面严肃、呆板的面孔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在版面改革上实施了一系列突破。一是各新闻版每期精选一篇卖点新闻放大处理,新闻标题一律用大黑,不套红;二是组划版由通行的八栏改为六栏,标题除一版外,改竖排为横排,内文一律走横文;三是每版精心打造一个好专栏,制作2至3个好标题;四是强化图片的拍摄和运用。这次改革和创新,使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版面生动活泼,视觉冲击力强,既方便读者阅读,又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和对读者的亲和力。
  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报纸形象。
  近两年,我们把资本运营用于办报,大力促进报社无形资产增值,求得报纸效益的最大化。今年四月份,我们经过精心运筹,成立了菏泽日报经济论坛。经济论坛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经济问题和重大经济现象,邀请市直有关部门一把手、经济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同时邀请与经济话题有关的广告客户协办,使新闻宣传与广告开发有机的结合。经济论坛首期选择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苏鲁豫皖商业流通中心为话题,从菏泽华通房地产有限公司在建的“菏泽步行街”入手,成功举办了“关注菏泽步行街——菏泽商贸兴城战略研讨会。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对菏泽日报经济论坛的开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座谈会后,由报社整理发言材料,配发图片,在菏泽日报用一个彩版的篇幅隆重推出,在全市上下引起了轰动,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表扬,这一崭新的富有冲击力的广告形式更使协办单位——来自温州的菏泽华通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老板赞不绝口。党报无形资产的巨大魅力在这一创新形式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实施广告资源整合战略,为报业经营注入活力。
    菏泽是经济欠发达,广告资源匮乏。前些年,报社实行全民皆兵,举全社之力抓广告,虽取得些成效,但由于开发层次比较底,彼此之间内耗较大,矛盾较多,严重制约了广告创收的发展。为有效的开发广告资源,在认真总结广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报社对所有广告大户进行竞标摘牌制度,所有广告归口管理,摘牌一旦竞标成功,其他人不得随便介入。与此同时,设立了广告策划基金,强化广告策划功能。竟标摘牌打破了垄断,规范了秩序,广告效益大增。报社广告收入2002年比2001年增长20%多。同样是一个地市,同样是这些人开发,但效果迥异,是改革和创新为广告创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建立五大机制 为创建学习型报社提供持久动力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建立学习型报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巩固改革和创新的成果,加快建设学习型报社的步伐,确保报社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报社建立了五大保障机制。
  一、建立学习保障机制。报社坚持利用周六,采取集中学习和平时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看录像、听录音、听讲座、相互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精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文件,新闻采编、报纸广告、报纸发行、报业经营管理业务以及兄弟报社的先进经验等,提高了全社员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与此同时,建立了记者蹲点采访和联系点制度,并多次组织采编人员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深入到乡村进行集体采访。采编人员入农家、到田头、进企业、与农民朋友、企业职工和乡镇干部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基层情况,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企业带来的新成就、新变化,不仅采撷到许多来自第一线的带着“露珠”的鲜活的新闻素材,采写了大批有份量的新闻稿件,而且使大家深受教育,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
  二、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人的积极性,一切都无从谈起。报社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部,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报社的各项建设。一是新进人员实行招聘制和人事代理制。报社根据用人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全面考核合格后择优录用,并签订用工合同,人员档案委托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二是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实行聘任制。由人力资源部将报社定岗、定员及其职责、待遇公布于众,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自主参加竞聘,岗位确定后报社与之签订聘任合同。三是量化考核。根据“量化、细化、日常化”的原则,在报社所有单位和部门中继续推行目标量化管理,编采部门突出质量要素,机关行政部门突出服务要素,企业及经营部门突出效益要素。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续聘、解聘以及奖惩、晋级和增资的主要依据。四是职称评聘分开,打破论资排辈。逐步将报社员工原有职称放入档案,按照人事部门确定的岗位数进行竞聘。聘任之后的一切政治、福利待遇与聘任岗位挂钩。竞聘靠的是实力和实绩,不再按资历深浅聘任。在去年的聘任中,两名高级职称人员和两名中级职称人员落聘,分别按中级和初级职称聘任,在全社引起不小的震动。
  三、建立分配保障机制。报社对原有的考核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奖优罚劣的原则,向编采一线人员倾斜,向贡献大的倾斜,逐步实现采编人员从稿定酬,创收人员以绩定酬,管理人员以岗位定酬的分配形式。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即全体采编人员在每月的业务考核中,如果连续两个月考核分数在末尾或全年有三个月考核分数排在最后两位,则做待岗处理,待岗三个月后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四、建立严格的挂牌评报制度。报社在开好每周大编前会的基础上,实行了由采编业务人员参加的轮流挂牌评报。每天的评报人在当日上午对当天的报纸,从版面设计、到标题制作、稿件的优劣、栏目安排等方面,进行认真的阅读评析,就版面、稿件的优、缺点,客观公正地写出综合评析报告,张贴公告,并存档。与此同时,还不定期地面向社会进行评报。以此促进编采业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并根据评报结果奖优罚劣。
  五、建立奖惩激励制度。从去年开始,报社建立了“社长、总编辑嘉奖制度”,由社长和总编辑出面,对年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嘉奖和重奖;同时,对在单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通令嘉奖和重奖,在全社范围内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宣传,并号召全体同志学习。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个全社员工“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五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报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去年底我们采取公开、公正、全部透明的方式,在全社范围内公开进行了四名副科级干部的选拔工作。其中,平时考核30分,闭卷考试30分,群众评议30分,获奖情况10分。选拔中邀请组织部门、其他新闻部门专家参加评议。最后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有四名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此举在报社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平时工作不求上进的有了压力,工作实干的同志看到了希望。目前,全社上下人人关心改革,人人关心创新,积极为学习型报社做贡献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地市党报作为我国媒体中的一支生力军,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相信,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地市党报完全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赵锋利  (作者系菏泽日报社社长)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团队精神是力量无穷的源泉
下一条:树立大市场观念实现报业跨越发展
 

·报业论坛·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报业发展
“复合体”与“两分开”
报业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转换经营机制 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豪华列车牵动利润车厢
地市级党报经营创新思考

更多的...

 
 
本刊简介 投稿信箱联系我们 报业协会简况 
山东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录或转载
本刊编辑部:济南经十路46号
本网站页面设计制作: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