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报业竞争白热化,甚至连一些中央级大报都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地市级党报如何迎接市场竞争,如何加快发展,已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临沂日报社近几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认为,多媒体发展,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不失为当前地市报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发展的好路子。
一、坚持走多媒体集团发展之路,是地市党报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
上有中央、省级强大的报业集团和无孔不入的部门行业报,下有数量巨大的县区级报,外有广播电视、互联网络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地市党报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中国入世后,中国的新闻出版市场逐步放开,实力强大的国外媒体,必将对地市党报带来更大的冲击。 面对挑战,赢取主动的关键是规模够不够大,实力够不够强。目前,我国地市报界流行一种梯级分类法。地市党报因其行政区域级别的不同和区域经济的差异,综合经济实力也是天差地别。按照综合实力排队,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一是以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为主体的第一梯队。这一梯队起步早,发展迅猛,如全国率先成立报业集团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二是以国内中等城市党委机关报为群体的第二梯队。这一梯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上个世纪抓住机遇,实现了规模扩张,现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它们通常办有三五份子报子刊,年经营收入多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三是以众多地市州盟党委机关报为主的第三梯队。这部分报社大多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欠发达地区,属下就一份日报,年收入在几百万元不等。按照这个划分,5年前,临沂日报社“名副其实”属于第三梯队,而且排名还很靠后。1998年的《临沂日报》是一张单一对开四版、年广告刊发额不足500万元的报纸,有时连职工工资都成问题。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要求就变得十分迫切。 我们认为,壮大规模,增强实力,首要的是坚持走集团化、多媒体发展之路。集团化发展并不是所有地方党报都能办到的,但按照这个思路去确定一个基本框架,并按这个框架去构造与此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可以做到的。而要构筑报业集团的基本框架,实现媒体发展的多元化是第一条件。这里涵盖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面,创办子报,实现日报、晚报、都市报、生活报以及细分市场的专业报等多种报纸的齐发展。目前,第一、二梯队的大多数媒体基本形成了这种发展局面。第二层面,创办杂志、出版社,实现多种纸质媒体齐头并进。第三层面,报社向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式的多媒体发展格局。 近五年来,临沂日报社把建立报业集团基本框架作为发展战略,在多媒体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运作。2001年5月,抓住国家调整报刊结构的机遇,我们创办了以反映东方国家青年生活状态为主要内容的《东方青年》杂志。由于起点高、内容时尚,现在它的发行范围已遍及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并有部分国外读者订阅。更为可喜的是,在2002年第三届华东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这个才1岁多的刊物,从参评的3000多种刊物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步入国内知名期刊行列。更大的突破是在去年,经过积极运作,我们创办了《沂蒙晚报》,一举改写了沂蒙山区没有晚报的历史。沂蒙晚报一步到位,一出就是24个版,并且在2002年9月20日创刊号出了100个版。在24个版中,我们拿出6个版关注临沂人民的生活,做当地新闻。同时,重点开办了热线传真栏目,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受到读者的欢迎。我们还针对互联网络迅猛发展的实际,创办了临沂市惟一一家新闻网站——琅琊新闻网。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完成了从一张报纸到两报一刊一网站媒体格局的跨越,在多媒体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组建报业集团打下了基础。 坚持多媒体发展,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壮大党报的原则。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党报是根本,是主干,只有党报的壮大,才有其他媒体的发展。因此,我们特别注意自身规模的膨胀。近几年先后增出了农村周刊、法制周刊、教育科技导刊、今日晨刊和民营经济周刊,形成了面向机关,面向城镇、面向农村、面向行业的办报格局,办报规模迅速扩大到日出对开8版, 有时出到12个版。同时,还在5个县创办了地方版,扩大了临沂日报在基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面向市场,合理布局的原则。创办新媒体,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受众状况,准确到位,一方面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形态多样化,避免内部媒体同质竞争。在创办了子报《沂蒙晚报》后,由于其定位和原先的专刊《今日晨刊》相似,为避免同质竞争引起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倾轧,我们果断地停掉了《今日晨刊》。三是退出原则。地方党报在多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现实,敢于及时淘汰不能带来效益的媒体。一张报纸如果出现定位上的偏差,迟迟打不开市场,这时就要当机立断,挥剑断腕。临临日报社的《社会周刊》、《商贸金页》就是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重新定位、重新命名,另谋出路的。
二、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是地市党报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途径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报纸具有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它必然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是一种商品,报业是一种产业,报社是一种担负特殊事业功能的企业。产业化发展,就是以市场化的思路来办报,正确认识和把握报业的产业属性;按照企业化模式来管理,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经营,从而向集团化这个方向去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报纸的宣传功能,真正把报纸作为产业来经营的时间不是很长,可以说,报纸作为产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事关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能否得以巩固的大事情。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好阵地作用,把握住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发行量和覆盖面就是政治,市场份额、市场影响就是政治。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直接面向基层和广大农村,负责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没有一定的“市场”是不行的。 简单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报思路,对现代报业发展理性思考太少,对其产业属性的本质把握不深、不透,导致战略性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不清晰、不明确。这是临沂日报社以前存在的最大问题。认识到这些,报社新一届党委开始花更大的精力“务虚”,以判断地市党报历史方位,研究报业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在准确把握地市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1998年临沂日报社明确提出了“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方针。在努力办好报纸,重点抓好系列报刊发展的前提下,注意打造产业链,充分发挥党报的政治优势、行业优势和社会优势,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报业经济的方法和路子,努力使每个环节都成为报社的经济实体和利润增长点。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好了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章章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一)建立体系,做好主业经营文章。报社立足主业,先后成立了广告、发行、印刷三个公司,初步搭建起以发行为龙头、广告为支柱、印刷为骨干的主业经济体系。1999年改邮发为自办发行,组建发行车队,并在12个县区成立记者站、发行站。在日报征订中强化责任制,党委领导分片包干,克服各种困难,集中力量抓征订。晚报初创刚采取了“地毯式”的征订方法,由于报纸定位准确和扎实认真的发行工作,晚报一面世便一炮打响,迅速成为临沂主流媒体。广告公司成立后,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并积极推行广告代理制,现在日报的代理业务已发展到县区,晚报70%以上的广告业务由代理商负责,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针对广告市场细分的趋势,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医疗”、“餐饮”、“旅游”、“房产”等栏目,有效挖掘了广告潜力。对于印刷公司,报社近年来先后投资1600万元,进行了技术更新,使印刷质量在全省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经济效益稳居全市同行业前列。 (二)丰富内涵,做好延伸文章。立足主业进行延伸,投资小,见效快,并能拉长产业链,使报业这个产业迅速做大。因此,临沂日报社在这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印刷公司成立印刷业务发展部,实行承包经营,大力开拓社外印刷市场,同时成立印刷物资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向经贸领域迈进,扩大了经营范围,促进了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发行公司积极开展对外报刊、信函、牛奶、矿泉水等代投业务,仅2002年就代投各种外报、刊40余种,广告夹页90余万份,实现利润60余万元。 (三)横向扩张,做好辐射文章。在打造纵向传媒产业链的同时,报社还积极进行横向扩张,拓宽经营渠道,多元化发展,使非主业经营实现了新突破。报社1999年成立了实业公司,本着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 经过科学论证,新上了多个经营项目,基本做到了成熟一处、发展一处、兴旺一处。新闻旅行社成立一年多,在全市同行业中已崭露头角,年赢利近20万元。新创办的苗木花卉基地,潜在效益可观。 (四)运作资本,做好运营文章。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近年来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大举进军金融等行业。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地方党报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巧用资本,做好运营文章。临沂日报社目前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去年,我们开始投资兴建地下两层、地上21层,总投入1亿多元的综合性临沂新闻大厦。这1亿多元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这就需要资本运作。我们自筹资金3000万元,经过积极运作招商引资10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6000万元。大厦建成使用后,大部分对外招商、出租,除去物业管理费,每年招租收入可达到300多万元,以报社现有实力,每年还贷1000万到2000万元,三至五年便可完全还清。大厦建成后,对临沂日报整个报业品牌的整合和临沂报业在全市形象的树立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在,由于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种经营项目建设的全面展开,预计今年9月能交付使用。 (五)整合资源,做好经营媒体文章。报业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是经营媒体。因此,近年来我们以社会活动为纽带,充分发挥报纸出版、广告、发行的综合效应,力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像近两年我们策划、组织的鲁南地区大型车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广告、发行、报纸出版等产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树立了临沂日报社的形象。目前,这个车展已成为鲁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展销活动。
三、建立企业化现代管理机制,是地市党报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举措
近几年,关于党报社是事业还是企业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虽然担负事业发展的功能,但其追求经济效益的实质决定着它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是企业,就必须用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报社。然而,由于我国传媒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其管理形态类同行政单位。当市场经济扑面而来时,传统机制的惯性势必与报社的企业特性发生冲突,许多报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内部机制不畅等矛盾。因此,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已是地市党报理顺关系,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实现企业化管理,首要的是按企业架构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企业主要分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对报社来说,报纸出版,就是生产环节;发行和广告,就是一次销售和二次销售。按照这一理念,我们临沂日报社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下设行政、编辑、经营三个委员会,分别管理报社行政事务、报纸出版和经营创收。在此布局下,对子报子刊、各经营实体和各部、室,实行报社党委统一领导,三委宏观调控,部门分类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报社党委坚持正确导向、宏观管理、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原则,对日报各正刊,实行直接领导和控制,对晚报和各周刊,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在人事和财务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经营管理方式。 实现企业化管理,核心环节是用人的企业化。今年是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全面推开的第一年。我认为,地市党报应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加速选人、用人、管人的企业化进程。具体来讲,应着重在三个机制上下功夫。 一方面,积极引入企业管理的效率机制。一家报社能否实现企业化管理,其关键在于能否按照企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现代管理模式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在注重对兄弟报社学习的同时,更注重了对企业管理经验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企业化干部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去年,我们对部室进行了整合,由过去的29个部室合为19个部室,成立了以新闻中心、编务中心等为核心的记者、编辑队伍管理机构,以财务结算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人力资源部等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既实现了社内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 另一方面,积极推行企业管理的竞争机制。过去临沂日报实行的干部人事改革,多是局部的、单项的。最近两年,坚持以“六化”为目标,系统、全面地引进竞争机制。首先,由局部到整体,做到了全员参与,全员竞聘。打破了以往只在编采、经营部门改革的惯例,首次把行政部门纳入改革范围,社内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参与聘任,确保改革改到所有人身上。其次,由平面到立体,做到了全方位综合改革。从过去单一的中层干部竞聘、经营人员竞标推进到部室整合、定岗定编、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全员竞聘、全员目标责任考核、职称评聘分开和用人聘任制七位一体。第三,配套改革及时到位。注重了岗位工资制度、用人制度、福利制度、考评制度等工作的配套。如用人上实行招聘制以后,报社把公开招聘的30多人的人事档案交给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实行人事代理制。今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准备把所有员工的人事管理都交给人才交流中心,逐步实现全员聘任和人事管理社会化。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企业管理的优化组合机制。党报社要真正建立起企业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根本的是以人为本,实现全员的优化,一方面建立起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约束和淘汰机制,推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方式,把“木桶理论”实践到报业人事管理之中,真正引进职工待岗、警示和辞退的末位淘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全员化的责任机制,为成立报业集团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企业化管理,必须用市场导向、效益坐标指导改革。像物业管理,我们积极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下设车队、水电暖服务部、报友美食园、职工生活基地。物管中心对下属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方式,让其面对社内社外两个市场搞好经营和服务。各实体实现职能上的转变,变行政管理型为经营服务型,物管中心的任何服务都收取一定费用,走上了服务——创收——服务的良性轨道。行政管理物业化、市场化的改革,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物业管理中心每年为报社节约开支50万元,赢利20万元。像财务管理,我们实行三统一加强的模式,建立了内部银行,实行了会计委派制,有力地控制了成本,节约了开支,提高了效益。 实现企业化管理,还必须坚持依法治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报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特殊的经营主体,必须坚持依法办报,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因此,我们把加强报章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98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90多项规章制度、办法,涉及到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编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六个方面,并辑印为《规章制度汇编》,人手一册,使广大干部职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整个报社也由此走上了由“人治”到“法治”,由行政管人到制度管人的良性轨道。 (作者:临沂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