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刊特稿 报协活动 报业论坛 报业光荣榜 报业信息 探讨与交流 报业印刷 他山之石 BIG5 GB 论坛

  县市报市场化战略初探


 
  周杰三 朱在军
2004-04-02 17:57:15 
 

  少数得以保留的县市报,站在了新时代的大门前。摘掉了最基层党报的牌子,前面就是广阔的市场,我们将如何作为?
  一般说来,保留的县市报经济基础较好,已经走向市场,但要真正实现专业化的操作,按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办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起点:机遇大于挑战
  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改革。改革就有压力,怨天尤人只有死路一条。面对这场改革,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机遇大于挑战。没有了党报的牌子,不再由当地党委主管主办,县市报失去了发行上的“保护伞”,却因为少了权力的制约,而赢得了更多按市场规律发展的主动权,赢得了按企业化运作的制度创新、机制再造的广阔空间。这也是中央令权力退出报刊发行和经营活动的用意所在。二、县市报仍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县市报的立身之本在县域,不再是机关报了,但作为当地党委政府坚持舆论阵地的责任和功能不能变,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支点:优势就是生命力
  与其他纸媒体相比,县市报有自己独具的优势,优势就是生命力所在。
一、县市报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
  当前,国内纸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区域化,读者越来越分众化。一些新兴的、完全市场化的媒体,正是遵循这一理论,而在短期内找准了市场定位。报纸的区域化,读者的分众化,使得城市报和大多数党报在读者定位上就错开了县域内的多数读者,编辑方针的错位,使其内容自然地不适应城镇读者,更不适应农村读者。而县市报天然的地域接近性,使其在读者定位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县市报刊登的大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对读者有亲和力,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县市报就有了立身之本。
  二、县市报有很少能比的快捷度
  县市报离本地读者距离最近。只要是日报,把发行网络建好,提高投送质量,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同时,多数基础好的县市报已经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对国内外大事享有与其他报纸一样的接受速度。这一点我们体会尤深。1999年7月22日,民政部认定“法轮功”是非法组织,第二天凌晨5时,我们就把头天晚上只能在央视新闻联播上看到的内容,通过寿光日报传递到读者手中,成为各乡镇党委带领大家学习中央文件的主要材料。从2001年起,寿光日报在城区及三个街道自办发行,市直订户早8∶00前见报,三街道订户上午10∶00前见报。这种传递信息的快捷度,是其他任何一家上级报纸所做不到的。
  三、许多县市报已经确立起“区域霸主”的地位
  这些年,一些见事早的县市自觉接受市场的洗礼,不断推进新闻改革,一步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成为当地党委、市政府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声音,部署本地工作的得力助手,为当地人民奉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过去,农村读者几无读报习惯,是这些县市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状。它们一步步成长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媒体,其品牌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我们最近的一次读者调查显示,在列出的8种有影响的纸媒体中,就有88%的读者首选寿光日报。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多年心血铸造的县报品牌,一定会更具生命力。
  四、经济发达的县域有庞大的读者群和强烈的信息需求
  拿寿光市来说,人口99.7万元,面积218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8万人,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总数是13.5万人。寿光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每年一度的蔬菜博览会,就聚集起十几万的人流。寿光连续5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一二三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期。2002年,寿光的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财政收入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2亿元,除了本地商家,还有几百家全国各地的餐饮、服装、房地产等各类商家在此争夺地盘。外来商品需要在本地交流信息,本地商家更需要信息交流。他们需要了解当地政经大事及各类信息,他们最需要的、最看重的是当地媒介。
  五、县市报运行成本低,办报环境好,广告空间大
  如果把媒体看作企业,大型传媒是大企业,县市报就是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不一定活得好,小企业也不一定活得不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县市报负担轻、成本低。有人说,没有5000万不要谈办报。但地域不同,情况迥异。寿光日报2002至2003年度的广告收入是533万元,发行收入430万元,印刷及其他收入100万元,总收入过千万元,与大报相比,仅是零头,但我们的成本低,不但能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而且可以补贴发行惠及读者。现在寿光日报日出16版,期发量31500份,而报价只有120元,比当地地级党报低76元。这无疑是提升发行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现在的大中城市,报业大战越演越烈,地盘之争你死我活。争取主流读者的需要,又不容他们改弦易张。而在许多县市,特别是北方,报业竞争弱,成功的县市报又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生存环境好。据我们统计,寿光市境内目前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潍坊日报、齐鲁晚报、潍坊晚报等总发行量2万份。
经济发达的县市,又有广阔的广告增长空间。我们算了一笔账,按中国目前广告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水平2.1%计算,寿光目前的广告总量为6720万元。而各类媒体在寿光的广告总量才占到43%。2000年以来,寿光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在14%,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在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9%。我们预计,2007年和2010年寿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5亿元和51.3亿元,2007年和2010年寿光的广告总额为9135万元和10983万元。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县市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实践也充分证明,优势就是县市报的生命力所在。寿光日报复刊10年,目前已经成为山东省开版最多、信息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县市报,其2002年发行量、广告收入分别超过山东省2家地级党报。2003至2004年度寿光日报的广告竞标额达560万元,预计可突破600万元,这几年寿光日报广告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5%以上,预计2007年广告收入过千万元。
  重点:创新思路,突破限制
  县市报有优势,当然也有劣势。找准优势是为了发扬光大,看清劣势才能突破限制。
  目前北方的县市报,仍然存在着与许多党报的通病:一、办报质量不高,读者定位不准,编辑方针不明,囿于传统党报的套路,版面充斥着太多没有新闻价值的党政领导的活动、讲话,缺少影响力、公信力。二、发行是原权力发行遗留下的老格局,公费订阅多,自费订阅少,单位订户多,个人订户少,重征订、轻发行,重报款回报、轻投送质量。三、机制不活。受传统党报的影响和地域权力的限制,报社机关化倾向明显,过去在进人、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较小,导致没有建立起与市场对接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既懂经济规律,又懂新闻规律的高层专业人才少。五、广告结构不合理,形象广告多,商业广告少,广告增长的变数大。总之最缺少的是创新精神,创新思路。
  一个面向读者,面向市场,按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办报的新的县市报时代已经到来。得以保留的县市报,必须迅速构建自己的市场化战略。
  总结寿光日报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这套市场化战略,其总要求应当是:以“三贴近”为总要求,以目标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有效发行为核心,以办报质量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打造当地主流媒体、信息总汇为办报方针,做党委政府得力助手,为当地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读者定位
  一份市场化的报纸,办给谁看,决定着它的编辑方针、版面定位,更决定着它的广告投放量。因此,新兴的媒体,无不把争取目标读者作为第一要务,走向市场的县市报当然没有例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县域内的主流读者群可划分为三。目标读者群:本区域境内20至50岁,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者。巩固读者群: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开拓读者群:个体工商业者、农村富裕户等。这样的读者群,按寿光市的情况,在10万户以上,这就为发行量的增长打下基础。
  媒体的“主流读者”论,说到底就是办给有相当消费能力的人看,从中我们注意到,媒体在自觉不自觉地舍弃了弱势读者。具体到县域来说,就是农民。而县市报理应为农民所办。然而矛盾并非不能解决。我们发现,虽一县之域,读者却也分层,一类是城镇居民,他们需要的信息跟城市市民基本相同;另一类是农民,他们需要的信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最渴求的是实用致富信息。特别在寿光这个蔬菜之乡,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更强烈。面对这两类读者,如果一个编辑方针,根本不能适应。这几年我们根据分众理论,给寿光日报定好位的同时,专门面向农民办起了每周一期每期八版的《蔬菜周刊》。城镇读者、农民读者各得其所,比较成功。我们坚信,在适应时机,将《蔬菜周刊》改办为“寿光蔬菜报”,其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二、贴近产生影响力
  如前所述,县市报的第一生命力,在于它的地域接近性。立身于此,才有市场竞争力。根据这一定位,寿光日报近年来确立了“权威、亲近、丰富、快捷”的编辑方针。具体说来,“权威”就是要记录政经大事,解读党政政策,报今日新闻,写明日历史,不断提升报纸的影响力。“亲近”就是加大监督,反映民声,平民视角,大众口味,以热线220为主线,搭建政府、部门、群众的联系纽带,不断提升报纸的公信力。“丰富”就是展示寿光,博览世界,新闻为主,服务为本,以本地新闻为主,以寿光人的视角梳理天下事,为读者提供实用、多样、开放的资讯。“快捷”就是深入现场,还原细节,追求原则,新鲜出炉,在寿光境内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
  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以下四个关键点:
  1、本地内容为主。读己相关的信息,是普遍的阅读习惯。我们统计,寿光市一年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的刊稿量在250篇左右,而寿光日报日出16版,每期市内新闻保持在10个版,这种优势无人能及。
  2、打造影响力——小报也有大策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县之域,并非像有人想象的那样新闻资源有限。相反,只要以全新的新闻理念去观照,县市报照样可以推出影响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大策划。1998年,中国蔬菜产业买方市场初现,作为中国一号“菜篮子”的寿光,其支柱产业蔬菜业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关节点上。我们推出了5万字的大型报道《走向绿色——中国蔬菜之乡的二次革命》,直接影响了决策层。今年是寿光撤县设市10周年,也是寿光日报创刊10周年,我们推出了136个版的撤县设市10周年纪念特刊,本特刊的广告收入达64万元,还同时发起寿光历史上首次“寿光新八景”评选活动,通过大型活动影响社会的文明进程。现在我们正在运用“十一”期间的首届大型广场集体婚礼。我们体会到,县市报的策划有两个重点:一是牢牢抓住本地政经新闻这一块,用高度提升报纸的影响力;二是不断推出大型社会活动,用轰动提升报社的影响力。
  3、提升公信力——逐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县市报原是党报,搞舆论监督本不超脱,再加上靠权力发生,就更有所顾忌。而走向群众,走向市场的县市报,却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块。但以一县之域,陡然提升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是不现实的。我们的体会是,搞舆论监督,首先在导向正确,帮忙不添乱,其次是步步深入,逐步营造良好环境。1999年,我们在潍坊市媒体中首家开通百姓热线5253220,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通过舆论督促有关部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第二年百姓热线由一个栏目做成一个版,今年做成了两个版,现在读者可通过互联网、固定电话、手机短信参与热线,我们24小时接听,每天能接到近百条信息,每一天都在解决市民的难题。
  4、找准投射点——巧妙处理市外新闻。与互联网的对接,使发达地区的县市报拥有了接受外埠新闻的速度。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县域内的高端读者已经普遍从互联网接受外埠信息。再加上版面定位错不开,与大报相比缺少原创文本,使县市报的市外新闻极易与其他媒体重版。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准市外新闻在寿光的投射点。2003年初,以色列发生一起爆炸事件,其中有一寿光民工在爆炸中遇难,本报第一时间全方位跟踪报道,全国各大媒体转载本报稿件400篇次。像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我们都作了本地化处理。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就是提升办报质量,先进的基础设施是物质保障。最近四年来,我们每年用于更新技术设备的资金都超过百万元。
  三、抓住有效发行和广告创收两个牛鼻子
  有效发行,决定着广告投放量,是核心一环。除了抓目标读者群,努力提高办报质量,作为北方的县市报,当务之急是解决发行结构不合理,发行质量差的问题。寿光日报过去也是这样。2002年,我们发行3.1万份,农村与城区订户的比例为7∶3,公费与自费订户比例亦为7∶3。依靠行政命令订阅的日子不会长久。2001年,我们开始在城区及三个街道自办发行,建立起10人的发行队伍,初步构架起城乡发行网络。有了质量基础和自办发行的成功启动,2003年度的发行,我们借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机会,下大气力调整发行结构,现在城镇居民订户占总数94.5%,真正的农村订户只有1250户,占总数4.5%。公费与自费订户比例翻了个,变为3∶7。报纸是商品,读者是消费者,服务质量必须跟进。我们向读者作出了规定时间投送到户的郑重承诺,并开通总编辑热线电话进行监督,新近的问卷调查显示,读者对本报发行质量的满意度为98%。
  市场化的县市报,应当说有效发行工作刚刚起步。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我们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构建以电子化订户档案管理系统为基础,订户呼叫热线为纽带的读者服务平台。及时反馈发行质量信息和读报信息,直至个性化服务信息,实现采编与读者需求的直接对接。2、履行承诺,提高服务质量。3、投入50至55万元,建立乡村自办发行网络。
  纸媒体的二次销售理论,必然地要求县市报压低报价,迅速转变为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经济发达的县域,办报环境好,广告空间大,但也有广告构成不合理,挖掘难度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按市场规律办事,实现县市报广告的专业化操作。我们从1997年起对广告公司实行目标承包,2001年起实行机制更活的竞标承包,广告每年以100万元的速度跃升。为了拓展商业广告资源,从去年始在每期16版内容中设立了2个商业专刊,内容涵盖房产、餐饮、美容服饰、劳动力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商业广告起到了很好的撬动作用。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广告公司改造为策划公司,培养职业广告人。并在适当的时机,将策划公司由内部竞标逐步扩大到社会竞标。
  四、构建公平竞争平台
  团队建设,县市报与市场化媒体差距最大。一是机制不活,二是人才匮乏。摘掉了党报牌子的县市报,完全可以在机制创新上大有作为。有人说,三流人才照样可以办一流报纸,关键在机制。对此我们也深有体会。
  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首先要打破党报旧有进人机制,把员工的入口、出口全放开,过渡到全员聘任制,使人才合理流动。南方的多家县市报,已经实现了全国招聘制。我们寿光日报也从1998年开始,连续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20多名编辑记者,保证了采编队伍的高层次和纯洁度。实行员工聘任制,吸纳全国各地人才,优化队伍,便于管理,同时也对县市报提出了更高要求。聘任制是面双刃剑,管理者有了硬拿手,但如果县市报不能满足应聘者要求,人才就会流失掉。
  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还要打破按资排辈制,改革工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2001年实行广告竞标制,去年在采编部室实行首席编辑竞聘制。实践证明,让普通记者、编辑以至各部门负责人,全部通过竞聘上岗,实行“末位淘汰制”,成效显著。在工资机制上,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较为可行的考核制度,实行了工效挂钩。而随着市场的推动,体制的变革,大力度实行“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工效挂钩”的工资机制,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条件已日臻成熟。
  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关键还在于县市报的核心团队要高明。在这一点上,南方报界的老总们更值得学习,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滚爬摸打,会挣钱,会凝聚人心,能吸引人才,善于创新机制。去年我们曾考察了南方6家县市区报,其中有4家报社的老总和员工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有些是全国公开招聘。县市报的机制创新,也必然会走向这一步。
      (作者系寿光日报社)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赋予广告生命
下一条: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初探
 

·报业论坛·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报业发展
“复合体”与“两分开”
报业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转换经营机制 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豪华列车牵动利润车厢
地市级党报经营创新思考

更多的...

 
 
本刊简介 投稿信箱联系我们 报业协会简况 
山东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录或转载
本刊编辑部:济南经十路46号
本网站页面设计制作: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