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的生命航船,虽然充满惊涛骇浪,但巴金的心始终与读者贴在一起。为什么写作?巴金曾经这样说:“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来有数不清的作家,读不完的作品,尽管生活环境各异,思想信仰不同,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一样,但是所有真诚的作家都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我们写作只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写作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对我生活其中的社会有所贡献,对读者尽一个同胞的责任。我从末中断读者的联系,一直把读者的期望看成对我的鞭策。我常说,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在他们步履艰难的时候能够做一根拐杖给他们加一点力,我就十分满意了。”
数年前,华东遭受特大洪灾,作家们纷纷送上自己的签名作品义卖赈灾。巴金的《随想录》从1千元,一路上扬,最后拍到1万2千元。购下这本书的是一位普通女工,巴金闻知后十分感动,他将女工请至家中,赠与她另一本书,并在其上写下这样一段感人文字:“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
巴金一生中有相当长时间做编辑工作。30年代,他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文化出版社。这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社,总编辑巴金身先士卒,不取分文报酬。有人说他们傻,巴金却说“能够拿几本新书送给朋友,献给读者,我认为是莫大的快事。每有读者来信,巴金总是尽可能地答复。他的一些朋友,有不少是读者。他将读者的信,作为自己的养料;将读者的期望,当作对自己的鞭策。
80年代后,巴金曾两度摔断腿,脊椎也骨折过,同时帕金森氏症又严重折磨他。他数次想封笔,但总是食言。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对读者的那份感情。他说:“脑子中想写的东西没有写出来,就觉得对不起读者,对不起下一代。”1998年年末,记者去医院看望他,他对记者说:“我半夜睡不着觉,就胡思乱想。我想,我的前程很悲哀,再也不能写作了,我是一个废物,成为大家的包袱了。”并且,他还对医护人员说:“我已经没有用了,不能写作了,就不要再用好药了。”
读者是作家的衣食父母,作家最大的荣誉是读者读你的书。这是巴金一贯的观点,也是他崇高境界的体现。他还自责“我的确写过不少不好的作品,但也写了一些值得一读或半读的作品。它们能够生存下去,应当感谢读者们的宽容。没有读者,就没有我的今天。离开了读者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欠读者许多许多,一想起读者,他就觉得不能停息,要像士兵战死在战场一样,拿着笔死去。